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17亿人次参与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暴露六大致命误区

发布时间:2019-06-21  来源:央视网-武汉晚报  字体大小[ ]

  原标题:17亿人次答食安知识暴露6个致命误区

  武汉晚报讯(记者刘睿彻)20日获悉,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的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吸引1200万人参赛,答题次数超过17亿人次。据统计,答题的错误内容集中在6大误区,急需在公众中澄清辨明。

  专家表示,这些错误的食品观念运用到生活实践,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威协,甚至是致命危害。

  竞赛还反映出其他认识误区:如71%的答题者觉得速生鸡是激素催出来的,61%认为催熟果蔬会让孩子性早熟。实际上,速生鸡是动物育种和科学饲养相结合的科技成果,而催熟果蔬的原理和在家用苹果、香蕉催熟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
  53%的答题者认为“零添加”“纯天然”的食品更安全健康,混淆了“食品添加剂”和“非法添加物”的概念,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必要的,按国家标准使用,不仅不存在风险,还会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系数。作坊往往不具备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,长期食用致癌物超标的土榨油危害巨大。

  霉变甘蔗芯发红

  误食神经损伤重

  51%的答题者未认识到霉变甘蔗的危害。其实民间一直有“清明甘蔗毒过蛇”的说法。甘蔗在储运过程中,一定温度下容易发生霉变,产生神经毒素3-硝基丙酸,表现为甘蔗肉芯发红。毒素一旦进入人体,引起广泛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致死率达10%以上,即使抢救过来,也很可能留下后遗症。

 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王鲁峰介绍,除了某些特殊风味的食物(如豆腐乳等),食物发生霉变,就不应该食用。据悉,我国最早有食用霉变甘蔗中毒的报告发生在1972年,当时造成36人中毒,其中3人死亡。

  自制药酒要小心

  养生不成反丧命

  40%的答题者认为家庭自制药酒可以放心饮用。王鲁峰表示,其实不然,酿酒是需要一定的工艺要求,除非是非常有经验的个人,普通人不建议自制酒。特别是有的人喜欢在酒中任意添加一些中草药或成分不明物质,很可能发生中毒。

  据悉,乌头、附子等中草药含有乌头碱,是一种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剧毒物质,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造成严重损害,轻则四肢麻木,重则死亡。

  2018年5月,重庆某居民在举办生日宴时,用自制药酒待客,最终造成15人中毒,其中5人死亡,原因正是泡制药酒时加了短柄乌头。在《延禧攻略》等影视剧中也有类似的中毒情节。

  路边蘑菇不要采

  个人经验不可靠

  每年我国因误食毒蘑菇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,堪称食物中毒头号杀手。湖北省也多次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。36%的答题者认为形状、颜色普通的野蘑菇是安全的。

  王鲁峰介绍,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的比例确实高一些,但这不代表颜色普通的蘑菇就安全。对普通人而言,只食用正规渠道的蘑菇,路边野蘑菇任何时候都不要采。

  野生河豚毒性强

  高温处理也白忙

  河豚被认为是美味佳肴,但其毒性让人望而生畏,民间有俗语“拼死吃河豚”。有23%的答题者认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就没问题了。

  王鲁峰说,实际上,河豚毒素耐热超乎想象。据悉,在100℃的高温下持续加热8小时,河豚毒素依然不会被破坏,所以不要贸然吃河豚。

  发酵米面被污染

  尚无特效解毒药

  高达69%的答题者认为家庭自制的发酵米面食品没有风险和危害。

  据了解,一些地方特色食品如吊浆粑、酵米面等,制作过程要求长时间发酵或浸泡,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工艺要求和卫生条件不达标,可能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,就容易引起中毒,且无特效解毒药物,致死率高达40%-100%。2018年10月,广东省河源市一家三口就因食用了被污染变质的河粉,导致2人死亡。

  长期食用土榨油

  致癌隐患令人忧

  73%的答题者对土法榨油存在认知误区,有人认为土法榨油更新鲜、环保。

  王鲁峰说,食用油的现代生产线工艺已非常成熟安全,倒是一些榨油的小作坊落后了。首先是土法榨油的原料良莠不齐,一些微小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很难剔除。其次是工艺,土榨油制作要进行高温处理,易产生苯并芘等强致癌物,而小作坊式往往不具备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,长期食用致癌物超标的土榨油危害巨大。

中国农民网摘编崯嶧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